首页 > 科研技术 > 08年论文
 科研信息一      
 科研信息二      
 建 筑 结 构      
 09年论文      
 专利      
 08年论文      
 05-06年论文      
 10年论文      
地 址: 北京西路12号建科院后二楼
电 话: 025-83278531
传 真: 025-83278534
E-Mail: suke@sukejs.com
     
传统剧场空间模式的回归
传统剧场空间模式的回归
 
高南竹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8)
 
[摘  要]  文章通过大量实例对目前发展较快的观演建筑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独特的视角发掘出现代观演建筑空间对于传统剧场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赋予了各种演艺活动以文化内涵。亲密观演空间的塑造使传统剧场文化焕发新生。
[关键词]  观演空间;传统剧场模式;演艺活动;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08)__-__-__
 
Return to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Performing Space
GAO Nan zhu
(Jiangsu Architecture Science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8  China)
 
Abstract: By lots of illustrations, this profound analysis of watching performance building, which is developing rapidly at present, shows 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theatre mode from a particular angle of view to modern performing space. This mode endues the kinds of performance with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figure of close performing space bring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renascence.
Key words: performing space; traditional theatre mode; perform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伴随现代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观念的浸入,人们开始追求所谓的高雅生活,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在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都将标志性的现代化观演建筑视作国家、城市和民族的骄傲的风潮下,中国的观演建筑也在追随这种潮流,设计与建造近年来进行得如火如荼,大量的剧院、音乐厅层出不穷,鲜明的反映出工程技术的革新,声学技术的革命,同时又满足了艺术灵感的要求。但这种西式艺术形式的传播已演变为一种贵族文化,具有象征意义,成为身份、礼仪、级别的昭示。能否在设备先进、专业剧场中欣赏歌剧、舞剧或演出,成为彰显欣赏品位、社会地位的标志。与这种专业型剧场建筑相对的是另一种活跃在当下的回归传统剧场文化的风潮,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兴趣点和研究的出发点。
一种文化往往由于外来文化在经济和技术力量上的强大而漠视甚至屏弃了某些自身固有的精华,还来不及思
考就全盘接受了外来的一切,从而造成历史的断裂和传统
的失去。建筑亦不能幸免。其实当我们研究国外剧场建筑
的发展,特别是伸出式舞台的发展时,应该发现这和中国
传统戏曲舞台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中国传统的戏曲舞
台始终是一个开放、裸露的表演场所,这种极尽简练的舞台是与中国戏曲艺术本身的“歌舞性”、“虚拟性”、“程式性”的表现形式以及“超然自由的时空观”一脉相承、相映成辉。也许在我们翘首西望的同时,国外的建筑师也在企盼东张,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楼兴趣浓厚。而东方的剧场形式,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西方剧场的建筑设计。
我们对这种舞台样式的继承,决不意味着完全回归过去的演出空间,或者简单的重复历史曾有过的演出形式,而是一切以尽在整体考虑之中的“意境”追求,是亲密无间的观与演的行为、观演交融的和睦气氛的营造,这种对于观演关系的整体把握才是重心所在。而当前众多的观演建筑空间也正是在沿袭传统剧场的模式:
回归最初的自然形态
宗教祭祀仪式是戏剧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国古代的观演场所大致与国外古代情况类似,多数是利用自然地形在户外广场举行。表演对场地毫无苛求的“宽容性”使得古代的观演场所有很强的随意性。人们心理上和情感上的空间远远大于舞台的实际空间,突破了舞台空间固有的局限,充分表达出人心内在的自由。漓江“山水剧场”、云南“丽水金沙”以天地为舞台,利用自然地形做观众席的实景空间就是这种流动和自由的真实表达。无须刻意的制造背景,也不会将观众的视线和幻想空间局限在室内一定的范围,这种表演方法,突破了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制约,创造舞台对时空的超现实特征。

图1  漓江“山水剧场”
 图2  随意自由的街头艺人表演

回归传统戏院

图3  私家戏院
 

拂去旧时王公贵族奢靡享乐生活的神秘面纱,私家戏院、堂会现今面向公众开放。不变的舞台,歌舞曲艺继续上演,室内的家具、装饰材料都渲染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古老的中国戏剧传统剧场不应该只作为历史的遗迹而存在,习惯了现代机械化娱乐设施的现代人,重返千百年前的戏院,欣赏戏台上的表演。从观者的角度来看,也许这种重返传统“戏园”的形式使得观众所享受到的美感的“情境”与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效果的“物境”更加平等、互动,对待舞台上演出的超然姿态让观众的行为和思想更加趋于自由,情、景相合,体现出厚重的历史与发展的愿望完美结合的高雅情调。

图4  北京恭王府

回归传统茶馆戏楼观演模式

3.1  规模庞大的综合体

 图5  容纳千人的演艺厅
图6  豪华桌椅是传统戏馆的楼座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观演空间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以单独的体量出现,而是和其它建筑物一起共生的。中国的传统剧场一般不是自我完善的建筑整体,而只是建筑的一部分,剧场与建筑整体的其他部分在空间上是彼此渗透的。如庙台是和庙会结合在一起的,会馆戏楼是和会馆其他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宴乐是综合使用厅堂和画舫等其他建筑物,而艺人的随处作场更是与集市等民俗活动连在一起。目前各地“大剧院”一个首要特点是打造当地的文化标志建筑,构成十分庞大的规模和体量,成为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观演厅并集商业、餐饮、会展甚至旅馆为一体的综合性演艺中心。观演剧场建筑向多功能、现代化文娱中心的发展,其本质上正是群众生活多层次、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反映。在发掘我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冲破单一形式的设计模式限制,内部设计更是回归了传统的酒肆茶楼形式。

3.2  体现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7  音乐厅表演的中心式舞台
 
图8  T形走秀舞台

上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在篝火边舞蹈的时候,围观者们就围成一个最原始的环。这种向心的环,可能就是人类在感应心灵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最早认识的图案。在没出现剧场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围观”的心理要求,由人和人围成了这种可供表演进行的空间。这种原始的表演和天然的围观心理,到今天仍是现代人观演建筑设计的本源。中心式舞台的出现正是“围观”心理最生动的体现。

传统茶馆戏楼剧场的观众席和戏台的建筑形成一个总体的协调性的戏剧表演空间。戏剧空间的诸要素包容在一个整体的封闭性空间里,排除了气候及其他干扰。观众座位已按照设置区域和舒适程度划分了等级,并按等级收费,也如其他种类剧场一样,显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楼下周围散座设长案,观众比肩环座,多数座位并不面向舞台,当时在戏园中只是听戏、谈天、喝茶和抽烟消遣而已,看戏仅为次要,戏馆自成一生产、消费系统的圈属领地。现代融汇各种娱乐元素的夜场,声、光、色、形都在动态之中,不但变化丰富,欣赏节目和餐饮结合在一起,KTV、的士高、演艺厅、休闲会所、酒城歌厅等,它赋予“玩”更为丰富的内容,让各式的消费者在一家场里就能找到合乎自己兴趣的娱乐元素。当演员出色地完成了一段表演,观众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叫好、鼓掌。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热情、有机地叫好及交流已经成为了舞台演出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观演空间的舞台与观众席的密切交流是传统伸出式舞台三面围观形式的演变。
结束语
今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国度中,观演类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然而却又是问题繁多的领域。在人们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演艺活动需要借助灵活可变的观演设施并以更广泛的方式走入生活当中。中国传统的观演空间则恰恰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先天的优越性。反观中国传统的戏剧舞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传统观演建筑在其实体和相关设施日益不能满足功能需要的表象之下,其空间模式和架构理念却由于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而常常有着潜在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凝炼的象征性艺术语言,以外为内、空纳万境的空间组织,上下交流的空间态势,就地起台即可粉墨登场的自由可变的架构理念,正是脱胎于古代西方剧场的现代剧场建筑所需要和苦苦追索的。我们继承这种舞台样式,现代剧场回归传统观演建筑,这决不意味着完全回归过去的演出空间,或者简单的重复历史曾有过的演出形式,而是一切以尽在整体考虑之中的“意境”追求,这种对于观演关系的整体把握才是重心所在。
                                 《江苏建筑》  2008.5

发布时间:[2010-07-29]
     
首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中心 | 科研技术 | 经营项目 | 工程分类 | 施工工艺 | 招聘信息 | 内部平台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苏省苏科建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西路12号建科院后二楼 苏ICP备10052586号
电话:025-83278531 / 83278621 / 83279830 / 83279832 传真:025-83278534
E-Mail:suke@sukejs.com 您是第1280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